《一場人生一場夢》——Sa柔兒
三月的雨,像是一場被遺忘的電影,演著旁人不懂得的故事,說的卻是許多人的心情。
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此破碎,也不知道多少企業因此倒閉。都說醫院與殯儀館是人世間最能體會生死的地方,前者同一部電梯可能剛剛送進了產婦,緊接著便抬出了尸體。后者除了哭泣便是別離,送別廳里安詳躺著的人,從此陰陽兩隔不復相見,生死相依,不離不棄只是說著聽聽。
人是需要積累福報的,畢竟最后能夠善終不被折磨的人很少。若不是見證了生老病死所帶來的觸動,釋迦牟尼又怎會放著太子殿下的身份不享受榮華富貴,拋卻所有只為了尋找真理。
朋友問:“眾妙之門,無所不在,相互相斥,無始無終,這句話怎么理解?”
我答:“莊子的眾妙之門,將無始無終看作宇宙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,沒有起點,也沒有終點。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因無所住而生其心,不偏執,不執著,不住相,方能把握實相。 ”
追求真理,需要把握一個適中的度,切勿執著。許多人信奉的宗教,本是引導向善,只因為有些人的執念非要探究到底,結果精神走向偏離不說,還影響自己的生活,甚至連累家庭不睦。
于是,我打了個比喻。
精與卵構成了生命結構,活了一輩子最后白骨一堆,只因浮生如夢一場夢,到頭又是一場空。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,很生動逼真的一只蝴蝶,感到多么愉快和愜意,竟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。突然間醒過來,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。
那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,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?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。這就可叫作物、我的交合與變化。所以退一步說,宇宙(有意化無意,大象化無形),不要過分的主張,更不要刻意,兼容百態。而一切的形態受于無形態無框架,海納百川有容乃大。
釋迦牟尼求解脫,莊子求逍遙自在,如果我們非要用執念試圖理解透徹他們的思想,又怎么能真正的悟呢?
釋迦牟尼叫你放下貪嗔癡慢疑,你跑去燒香拜佛求他給你金銀,這不是瞎扯么?
反傳銷:www.tistasty.com 反傳銷咨詢解救中心_致力于宣傳預防并解救勸說傳銷人員的網站!